
近日,借由第十九届华西国际骨科论坛之际,国内首个《自体骨组织库》团体标准草案正式发布,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。《自体骨组织库》团体标准由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立项,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周宗科教授发起,联合全国20余家医院及四川骨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撰写。
本次团标草案定稿会邀请了全国各地骨科专家参与,包括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田华教授、北京积水潭医院周一新教授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伟教授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(安徽省立医院)朱晨教授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吕松岑教授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盛璞义教授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懿郃教授、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佩教授、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肖骏教授、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光兴教授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张洋教授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吴浩波教授、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(上海长征医院)钱齐荣教授、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尹宗生教授、四川省人民医院胡豇教授、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忠教授、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陈路教授等全国20余家参编单位的权威专家,共同商定标准的制定与临床应用规范,并围绕自体骨组织质控、跨区域资源整合及临床应用规范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。
骨移植是骨缺损治疗的重要手段,但移植骨来源非常紧缺,严重限制骨缺损临床治疗,亟待解决。自体骨组织是源于患者自身的骨组织,如髋、膝关节置换术截取的多余骨组织等,既往被视为医疗废弃物处理。将自体骨组织进行储存,病情需要时再次用于患者自身骨缺损修复,将极大程度缓解移植骨来源紧缺,破解骨缺损临床治疗难题。《自体骨组织库》是提供自体骨组织收集、处理、检验、储存、灭菌等技术服务的机构或系统。此次《自体骨组织库》团体标准的制定,为自体骨组织的收集、处理、储存、分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全面、科学的指导。形成规范化、标准化管理流程,推动骨修复模式从“依赖外部供体”向“构建个体化资源库”转型,为骨缺损治疗开辟全新路径。
(原文链接:我院骨科发布国内首个《自体骨组织库》团体标准草案)